塞北大刀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16章 父皇!儿臣不能让书呆子毁了大明!,大明鲁荒王:家父明太祖,塞北大刀客,小说巴士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一提起科举朱檀可是不困了。

对于普通人来说,科举制度就是束缚人们思想,阻碍社会进步的祸害。

但在历史上。

科举制度的优越性和发挥的作用无可比拟!

是中国独有的人才遴选制度。

通过科举制度,朝廷给普通人和社会不同阶级之间,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。

无论考生的年龄、地位、家族都有什么条件限制都可以。

通过这条上升通道进入到官僚体系,参与国家决策,从而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稳定。

这也是唐太宗当年得意地说“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”的原因。

同时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发展,无论如何要做官都要读书。

这就推动了文化的普及。

并且,经过严格的选拔,选出来的官员起码比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做了官要强得多,也确确实实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合格官员。

反倒是后世的元朝破坏了科举考试规则,允许蒙古人不读书也可以当官,而且全都是当主官,地位、权力都在汉人之上。

这才导致地方上治理混乱、松弛,仅仅九十余年就天下大乱,彻底覆灭。

可以说,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,都是中国创设的领先世界几百上千年的先进制度。

本不该被后世定义为禁锢人民思想的落后制度。

造成这一切的一个重要原因,便是因为,在朱元璋时期。

科举考试发生了重大变化!

开始出现万恶的八股文了!

单就八股文考试本身而言,其实也不是问题。

虽然形式死板,文体单一,并且只能规定范围内作答。

但这一切,都是为了筛选人才。

都说八股文是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。

如果能在科举考试当中将八股文写好。

不说这个人一定是天下英才,但至少也是十分优秀的人才!

若是考得了状元,起码也是个智商超群的人物,水货状元还是不多的。

而历史上考了状元、榜眼、探花之后,一直升到朝廷首辅的占比,也是颇高的。

但明朝科举相比于其他朝代的科举,最糟糕的问题就是,它不单是考八股文。

而且是只考八股文!

这才是最大的问题!

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义、论、策等方面,这些内容以儒学为主导,强调的是道德和政治理论。

这些东西,对于当时的时代发展,就有些不够用了。

因为主要考试内容局限在人文领域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发展,导致在这个时代,大明与西方科技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。

并且科举考试还导致社会资源过分集中于考试和做官之上,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”的思想风气。

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逐渐落后。

这一点。

是朱檀颇为不认同的。

毕竟,在之前的唐朝、宋朝时候,科举的考试内容可不止是儒学。

譬如唐朝,科举时候分为五科。

分别是“经科”,考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。

“明法科”,主要考察法律知识,选拔司法人才,。

明字科,考察文字理论和书法水平。

明算科,考察数学和天文知识。

武科,考察兵法和武学。

那个时代,只要出身没有问题,只要有一技之长,对朝廷有用,都可以出来做官!

这也让当时的社会风气远比明清开明。

同时,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素质也更高,应用范围也更广,更专业,不会只懂四书五经,被时人讽刺为“摆尾摇头,便道是圣门高第。可知道三通、四史是何等文章,汉祖、唐宗是哪朝皇帝?…辜负光阴,白白昏迷一世,就叫他骗得高官,也是百姓、朝廷的晦气!”

至于朱元璋为什么会规定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,就纯属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了。

他身边能倚仗组织科举考试的,只有读书人。

而这些读书人又都号称是圣人门弟,自然极端推崇儒学经典。

再加上元朝的时候,科举制度已经被那些粗俗的元朝统治者搞得乱七八糟,朱元璋也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。

最终,读书人说怎么考,那便怎么考好了。

结果,这些读书人也最终得偿所愿。

科举制度成为了只考察儒学经典的考试。

儒学一时间大放异彩,成为当时社会上最崇高的学问。

其他学问则被挤压的几乎没有生存空间!

无论是学习什么东西,只要不是跟儒学有关的,甚至只要不是四书五经,都被人们认为是异端和杂学。

到了明朝宣德年间,朝廷正式规定,只有八股文才是唯一的作答问题,这也更加禁锢了人们的思维,从此,华夏相比较于西方开始渐渐被追赶甚至落后起来。

最为明显的,就是明朝中晚期,甚至要仿制西方的火炮火枪,才能保持自己的先进性。

要知道,在之前,中国在古代军工科技领域,可一直都是遥遥领先,独一档的存在。

至于后世更为拉胯的大清,就更不用多说了。

而现在。

对于朱檀来说。

就是一次改变科举考试的机会!

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五级。

分别是童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。

而在此之前。

童试、院试、乡试三级考试已经结束。

如今,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齐聚应天,主要是在准备会试和殿试。

这一次的考试已经等了太久。

要知道,上一次科举考试还是在洪武四年。

当时的朱元璋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发现经过科举考试选出来的人,在实际能力上并不怎么样。

反而让他十分嫌弃,所以暂停了科举考试。

大多数时候,都是采用察举制的方法来选拔人才。

若是朱元璋愿意,甚至连当时负责收粮的粮长都能做到尚书的位置。

但是随着这些年朝廷人才的逐渐缺乏,朱元璋决定,还是要重新启用科举考试。

否则,不够他杀的。

并且规定,今后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。

这样的话,就能给朝廷凑出更多人头和稻草人了。

起码在洪武朝是这样.

朱檀看向朱元璋。

忽然道:“父皇,儿臣对这科举考试也有几分兴趣,能否在这里旁听一下?”

之前的考试也就算了,但是对于院试和殿试,朱檀还是想要改变一下的。

最主要的点就集中在考试内容上!

起码也要加上法律、军事、科技、数学等等领域的东西!

这样的话,一方面可以让整个社会兴起对对自然科学和军事、司法等等学问的研究。

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科举制度更好地服务国家,不至于让天下所有读书人都埋头在儒学这一条路上。

反正自己是荒唐王爷,说什么话,做什么事,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,朱檀心中忍不住想着。

最重要的原因是,朱檀知道,仅凭自己一个人是很难掀起整个国家的变革的!

如果想让大明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进步,那就不能只是在生产力上做一些改变!

未来注定是要连生产关系、社会制度都要发生改变的。

如果还是一直只维持老朱设立的那些初始制度的话。

未来,无论自己在生产力上做出多少改变,即便是有了新式的火药、甚至发明出了蒸汽机、应用上了电,那些封落后的制度依然会拖着大明在未来落后!

而那些自己带给大明的东西,也很可能成为异族崛起的巨大助力!

所以,必须改革大明的制度!

而制度变革,最先要改变的,一定是思想!

现在科举制度还在创立阶段,一切改变都还有机会。

在这个节骨眼上绝对不能让科举考试只考察四书五经,那样的话,自己未来要改变人的思想将会更加困难重重。

朱元璋听到朱檀对科举感兴趣,顿时大喜!

他原本就是想将朱檀培养成辅政亲王的!

但是最近以来,朱元璋对朱檀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没信心了。

毕竟,朱檀现在不管是发明火药、青霉素,还是让长芦盐场赚了史无前例多的银子。

在朱元璋看来,都不是正途。

这些东西发挥的作用虽大,但都是小事。

真正的大事是什么?

自然是内政、外交,国家大事!

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辅政亲王,或者说是丞相!

因为朱檀动不动就作出惊人之举,已经让老朱觉得自己这个想法似乎有些不靠谱了。

而对于其他王爷,他又没有发现这样的特质和潜力,也不太想选择。

心中关于辅政亲王的构想已经渐渐在熄火了。

现在朱檀终于对这些事情感了兴趣,朱元璋可谓老怀大慰!

这孩子怎么突然就开窍了呢?

好事啊,真是好事!

说不定过两年,咱就可以先将朱檀历练起来了!

给他封一个辅政亲王的头衔,让他跟太子一起署理政务!

咱也可以轻快轻快,没事微服私访一下,再多生几十个儿子!

未来说不定还可以封出左辅政王和右辅政王!

到时候这天下,皇帝坐镇中枢,宰相的权力归于亲王,总之都是咱老朱家说了算!

外面还有藩王给咱保着,朕这大明的江山能不稳固吗?

怕是千年万年都不会变!

咱老朱家就世世代代坐稳了这大明江山!

朱元璋想到这里。

心中也满是喜悦。

他对朱檀道:“原来你对这科举也感兴趣啊?那感情好!待在这里吧!好好听听!

好好了解了解科举!

这也是咱大明朝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!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女生耽美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斗罗之百变神王奥斯卡

金乌大圣

开局牛家村,我和嫂嫂相依为命

我只想吃大菠萝

长生:皇帝祂疯了

清蒸番薯丸

我修炼水到渠成,攻击每招必中

光军三十

洪荒:我冥河,开局举报系统

不是小杨啊

被开除后,我成了控温型中单

青衣染雪